一站式赴美生育咨询
24小时专业医师咨询 : 400-966-5618

英國華人孩子暑假忙補課興趣班成華人育兒新戰場

你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育儿教育 >英國華人孩子暑假忙補課興趣班成華人育兒新戰場
01-03
2020
助耘

原標題:英國華人孩子暑假忙補課 興趣班成華人育兒新戰場

  據《英中時報》報道,暑期過去大半。盤點身邊的華人家庭發現,不管身處英國還是中國,很多華人孩子的假期都被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填滿了。暑期班成了望子成龍的華人父母的新戰場,為此花費不菲。

  暑假補課忙 文體娛樣樣全

  Elsie 是9歲孩子的媽媽。工作原因,孩子6歲在英國上完一年級后回國。現在國內一所公立小學讀3年級。她告訴記者,孩子暑假一共8周,她給孩子安排了6周暑假班。分為3類:學業類、運動類和軟實力類。

  學業類主要是奧數和語文。孩子本身對數學感興趣。語文暑假班老師是北大中文博士,上課更像講故事,“比如老師給孩子講到了丹尼爾·笛福,然后提到笛福的《魯濱遜漂流記》,孩子就很有興趣,會主動叫我買書回來閱讀。”運動類有籃球、乒乓球,還有游泳。Elsie說,游泳不是上課形式,但會堅持天天晚上帶孩子去游。籃球和乒乓球有暑假集訓課,10天,每天2-3小時。軟實力類方面,孩子會去上口才演講課,連續10天,每天1個半小時。此外還有樂器課,每周1次。

  Fennie是在英國倫敦生活的兩個孩子的媽媽,兒子7歲,女兒2歲。她告訴記者,大兒子從去年開始回國上暑假班,9月初回英國。去年兒子參加了畫畫、游泳、還有軍訓﹔今年是一般的暑期班,有語文、畫畫、跆拳道。周一到周五早上到下午都有課。提及回國上暑假班,Fennie表示主要是為了語言上學中文,“每年回國中文都進步神速。”她覺得國內教東西速度快,“比如游泳,在英國學了兩個學期還沒學會,回國10天就會游了。”

  龐女士是一對雙胞胎的媽媽,孩子11歲,8歲半才來英國。為了孩子讀書,給孩子在暑假報了每周1次的英語班。此外,每周1節的鋼琴課暑假加到了1周2節,此外,龐還給孩子報了游泳課,周1到周5上課,連續兩周。

  秦先生現在已經在這兒定居了9年的時間。他的兒子三歲的時候來到英國,今年12歲,在倫敦這邊上學。秦告訴記者,這個暑假兒子主要參加了兩種暑假班。一個是在英國倫敦當地組織的關於科學類的暑假班,主要是學習對機器人編程的課程。另一個是在中國,是由國內組織的參觀游覽,再加上與其他小朋友一些團體活動的形式。

  父母忙工作 暑假班形式多

  記者問Elsie為什麼選擇送孩子上暑假班,Elsie答道:“因為在家沒人看孩子啊。”她表示,“整體來說,國內機構挺發達的,配套也很好,從文化類到體育到藝術到軟實力,附近幾個大樓裡都有各種機構。”

  王女士現在英國公司工作,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大兒子12歲,小兒子8歲。她表示,由於工作沒時間暑期陪伴孩子,所以會給孩子們報名上各種班。她告訴記者,在英國給孩子找暑假班其實有很多種形式,比如兒童托管(Childcare)、課外補習(Extra Curriculum)、私人家教(Private Tutors)、夏令營(Summer Camp)等。

  暑假和平日王都會給孩子找兒童托管,主要是陪伴孩子玩耍。此外也會選擇補習,比如她選的探索學習(Explore learning)就是一家課外補習機構,該機構會為孩子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計劃,量身定制課程。王每3個月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情況,根據孩子水平設計相應的文化課輔導。

  秦先生也告訴記者,12歲的兒子是自己坐飛機從英國回國的,國內有朋友接他送到營地。第一周是在一個大學校園裡活動,第二周會去北京郊區訓練營,主要體驗室外拓展類活動,因為都是全天課程,孩子兩周時間都是在營地包吃包住。

  托兒成本高 平均每周138英鎊

  根據Coram Family和托兒公司的第19次年度假期托兒調查顯示,如果在暑假期間需要兒童托管,家長可能會為每個孩子每周支付138英鎊。總的來說,這6周的假期意味著需要工作沒法看護的父母平均花費828英鎊。而最新數據顯示,過去一年,學校假期的托兒成本飆升了3%,是他們在學期期間參加課外俱樂部費用的兩倍。

  英格蘭是最貴的(140英鎊),其次是威爾士(130英鎊)和蘇格蘭(123英鎊)。英國東南部的兒童教育成本最高,家長平均每周為每個孩子支付162英鎊,比去年上漲10%,而西北部兒童教育成本最低,僅為119英鎊。

  費用方面,記者採訪中了解到,龐媽媽的雙胞胎英語課1小時40磅,鋼琴課23磅45分鐘,游泳課每周30磅。Elsie給孩子報的暑期班,從上午8點半到中午11點,12次課的費用是3000多元,平均每節課250元。王女士給孩子報的暑假班全天價格在80-90鎊左右。這還是兩個孩子報班的折扣價。秦先生給兒子報的英國培訓班五天是500 英鎊,中國的兩周課程也大約1000英鎊。

  英國孩子太輕鬆 華人相對期望高